價格一路高歌的碳酸鋰,引起了整個電池及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的焦慮,同時政府管理部門也表示:今年將適度加快國內鋰、鎳等資源的開發(fā)力度,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在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的預期下,動力電池企業(yè)開足馬力擴產。鋰鹽和電池產能建設時間較短,但上游鋰礦和鹽湖項目投資金額大、開發(fā)周期長,且對行業(yè)周期響應較為滯后,就形成了上游鋰資源擴產存在錯配現象,導致當前整個市場存在一種“缺鋰”的緊張氛圍。
01動力電池端今年碳酸鋰需求有多大?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產量超過350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3.4%;相應地,帶動動力電池裝機量約為159.6GWh。國家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動力鋰電池產量約為220GWh,同比增長165%,約為裝機量的1.37倍。
對于2022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業(yè)界普遍預測會超過550萬輛,甚至達到600萬輛。粗略測算,對應動力電池的需求預計在255GWh~300GWh區(qū)間,按照2021年產量和裝機量的比例,預計2022年動力電池產量將達349GWh~411GWh。
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650萬輛,預計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1100萬輛,如果以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量1100萬輛測算,對應動力電池的需求預計457GWh~550GWh附近,對應產量預計在626GWh~753GWh。
另外,儲能領域對鋰電池的需求增幅也保持比較高的增長,2021年全國儲能型鋰電產量約為32GWh。今年增速預計在1倍以上,對應產量將超過64GWh。由于暫時沒有全球數據,海外儲能電池市場規(guī)模龐大,所以這塊暫時并不方便預估。
從電池企業(yè)產能落地來看,有消息稱,寧德時代預計2021年年底產能超200GWh、2022年年底有望超400GWh。
2021年以來,比亞迪在國內多個城市布局了動力電池基地,規(guī)劃產能已經超過400GWh,有機構對比亞迪2022年有效產能預估,預計其整體有效產能將接近100GWh,但實際出貨預計在70GWh附近。
國軒高科方面,其2021年產能已經達到50GWh,根據規(guī)劃今年動力、儲能電池產能將達到100GWh。出貨目標這塊,有消息稱國軒高科2022年希望實現45GWh的動力、儲能出貨目標。
另外,包括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億緯鋰能、孚能科技、蜂巢能源、中創(chuàng)新航、欣旺達、捷威動力等電池企業(yè)今年的產能也將陸續(xù)快速釋放,規(guī)模預計較2021年有大幅增長。
東吳證券預計,2022年,上述頭部電池企業(yè)的電池落地釋放產能有望達到731GWh。
基于對全球動力電池增量預測,有機構測算,2022年全球電池級碳酸鋰需求量預計在45.5萬噸。當然,也有更為激進的,比如標普將2022年全球碳酸鋰需求量從此前預測的50.4萬噸上調至64.1萬噸。上述預測應該是包含儲能用鋰電池和消費電子用鋰電池碳酸鋰需求量。
02今年碳酸鋰供應有效產能有多少?
據電池中國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碳酸鋰生產廠家(已具備碳酸鋰生產能力)有贛鋒鋰業(yè)、天齊鋰業(yè)、盛新鋰能、雅化集團、藍科鋰業(yè)、永興材料、江特電機、西部礦業(yè)等數十家企業(yè)。其中,贛鋒鋰業(yè)現有碳酸鋰產能4.3萬噸/年、天齊鋰業(yè)3.45萬噸/年、藍科鋰業(yè)3萬噸/年、江特電機3萬噸/年、盛新鋰能2.5萬噸/年……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碳酸鋰產能就達到43萬噸,近年來在下游新能源汽車、儲能等市場快速發(fā)展的帶動下,包括鋰鹽、電池企業(yè)都在布局碳酸鋰項目。“中國現階段碳酸鋰等鋰鹽生產產能充裕,而產能利用率主要由上游鋰礦供應量決定。”
下游需求向上傳導慢,疊加鋰礦開采周期較長,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內碳酸鋰產能利用率。
從全球來看,目前已開采的鋰資源主要以西澳鋰礦和南美鹽湖為主。西澳鋰礦包括Greenbushes、Mt Cattlin、Mt Marion、Pilbara、Wodgina、Altura、Bald Hills。南美鹽湖主要分布在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中國已勘探鋰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排名第三,僅次于澳大利亞和智利,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四川、江西和湖南等省區(qū),但礦石品位、開采及提煉難度相對海外鋰資源都較高。
受下游高景氣度影響,目前包括四川、江西、青海等地的鋰資源開采正在加快推進中。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從目前公開披露的情況可以看出,2022年國內碳酸鋰產能不會有大的增量,主要增量來自海外市場,鋰鹽供需整體還會偏緊張,短期難改鋰鹽價格高位態(tài)勢,產業(yè)鏈壓力短期難解。不過2023年包括國內及海外市場鋰資源的供需錯配有望迎來拐點。
03電池企業(yè)親自下場 搶鋰仍會持續(xù)
盡管碳酸鋰供需緊張有望在2023年得以緩解,但是基于對未來市場需求的預測,電池企業(yè)、車企仍在積極進行鋰鹽項目布局。機構預測,到2025年動力電池、消費電池、儲能電池和傳統工業(yè)四大應用場景對鋰需求有望達到148萬噸。
一方面基于對于未來全球鋰資源需求的研判和自家電池產能規(guī)劃的需求;另一方面經歷過碳酸鋰等鋰鹽價格暴漲的利潤侵蝕,下游應用領域正在加大對鋰鹽項目乃至更上游資源的延伸。
寧德時代自2018年開始,不斷斥巨資入股全球上游企業(yè),現持有北美鋰業(yè)、澳大利亞鋰礦企業(yè) Pilbara Minerals 等公司股份。同時,寧德時代在國內也加大了對鋰云母和鹽湖鋰資源的布局,并與天華超凈、永興材料等企業(yè)合作開發(fā)國內鋰資源,生產鋰鹽。
另外,包括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贛鋒鋰業(yè)、西藏礦業(yè)、欣旺達、西藏礦業(yè)等企業(yè)也在加速布局國內鹽湖提鋰項目,進行鋰資源的長遠布局。
國外方面,近日,特斯拉與澳大利亞鋰礦商Core Lithium達成協議,4年內將向后者采購高達11萬噸的鋰輝石精礦;2月特斯拉剛剛和澳大利亞鋰礦商Liontown達成5年15萬噸的鋰輝石精礦采購協議。
作為全球第二大電池商,LG 新能源去年10 月與巴西鋰礦商 Sigma Lithium 簽署鋰礦承購協議;今年1月又與Liontown Resource簽署了5年采購 70 萬干噸鋰精礦的初步協議。
相信,接下來多元化的鋰鹽供應將成為電池企業(yè)的共同選擇。